首页    城市更新    人民公园海绵城市改造

相关项目

人民公园海绵城市改造

1、项目背景及来源:

       临沂人民公园位于山东省临沂市风景秀丽的沂河西岸,金雀山北麓,满园绿地葱郁,鲜花织锦,亭台轩榭,巧夺天工,各种游乐设施精彩纷呈。是临沂市建设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公园之一。

       近年来,人民公园景观现状:(1)园区中没有集中较大型的休憩活动场所。西山片区有部分活动广场,但存在以下问题:功能分区模糊,细节处理不够,趣味性不强,设计水平欠佳,对人们来园活动的吸引力不强。(2)园区绿化配置层次较差,较杂乱。高大杨树栽植过多,严重遮阴造成底层植被生长不良;部分植物栽植过于稀疏,密度不够;缺少色叶植物搭配,植物颜色较单一。(3)园区内局部片区高差存在问题,造成排水不畅,形成内涝,草皮不成活,植物生长不良;西片区无浇灌口,灌溉不方便;东片区游泳池利用率低,西片区小水池形式美感欠佳,青苔较多,水质差。人民公园的提升改造工程迫在眉睫。

 

2、规划设计基本思路与特色:

       旨在打造生态休闲文化活动公园,架构以人为本自然和谐空间。

(1)文化性原则

       在对其进行改造设计时,要努力发掘城市的传统文化,保护这个地方的文化特色,并努力的把有特色、有活力的方面在改造的公园景观中得到展现。同时把法治文化思想理念与现有的环境绿化、设施等相融合,赋予了公园新的文化生命力,让法治公园了起来。

(2)活力性原则

       改造公园的目的是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到这个空间中来,通过改造来改善绿化环境,提供舒适精致的设施,邀请人们参与空间。当有更多的人们在这个空间中步行、逗留的时候,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园的潜能就能被强化出来。

(3)可持续性原则

       改造公园的时候要围绕生态来做,首先要尽可能的保留原有的长势良好的植物,降低资源消耗。将海绵城市理念引入公园提升设计中,将其与海绵城市理念相结合,一方面可以进行城市环境的保护,让城市免受雨洪困扰,降低城市排水压力。其次可以进行环境的修复和美化,进行水源的涵养,进行微环境的调节。最后还可以对污水进行再次利用,将雨水进行净化和利用。通过对雨水的收集、涵养、净化和再次利用进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这种环保的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进行生态城市建设,改善城市环境。

 

3、项目创新点

1)人民公园提升设计强调各个景区的内在特色景观和总体景观的呼应关系,景点以景观秩序与文化情结的创作题材构成,各个景区布局注重现代景观理论的综合应用,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规模向游人展示一个全新的综合性文化公园。

2)法治文化元素融入景观,法治公园“活”起来。别出心裁地将法治内容巧妙嵌入,选用经典的法纪名言警句、法纪典型案例等内容,采用牌匾、竹简、浮雕、雕塑、景观石刻等形式予以展现,将法纪文化元素融入园内景观。让市民“在游览中学法守纪,于静坐中悟道修身。”

(3)以公园景观设计为载体,充分尊重场地精神,依靠或微调现有地形,将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技术与原理,以活态或者互动的展现形式表现且贯穿于整体设计中,使市民在游玩的同时,以更加生动、直观地了解如何进行海绵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公众认可,提升社会整体认知度。

 

主要规划设计内容:

       整个园区分为东北片区、西山片区、西片区。首先,西山片区法治广场的景观提升设计是公园景观打造的一处亮点;其次,对整个园区植物层次进行提升改造;最后,进行整个园区的海绵城市设计,增设蓄水池、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对雨水进行回收利用。

       合理利用西山片区的空间,扩大休憩空间,完善功能分区,设静谧休憩区、儿童游乐区、老年活动区三个分区。

       设计推翻了原有植物绿坡的设计形式,取而代之的是开阔的台地景观,一方面解决了场地高差的问题,另一方面也给游人提供了充足的休息空间;台地景观之上是丰富多彩的儿童活动区,多彩的地面、有趣的器械、现代感十足的法治廊架吸引人们到此停留;山上的荷塘景观也是本次设计的亮点之一,多处荷塘相连,溪流涌动、流水潺潺别有一番情趣,荷塘还兼有蓄水池的功能,存蓄收集的雨水和引自人工湖的湖水,用于西山区和西片区的灌溉。

广场上的铺装皆采用透水地面,如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等;

       植物上保留部分原有大树,并栽植新树种对植物层次加以提升。在荷塘内种植种类丰富的水生植物进行自然净化水体,使之成为一个以自然生态为基底,以雨水收集为景观特色,能够提供丰富休闲体验,凝聚城市活力的生态城市公园。

       移除园区内遮阴严重的高大杨树,补植树种,并巧妙的让它们形成空间开合,林下增加微地形,形成丰富的竖向空间。本方案设计在形式上以自然式为主,绿色为主色调的植物群落形成巨大的基底,在绿色空间种植些许色叶树种,形成较好的视距和观赏效果,增添了公园景观的层次和节奏,常绿与落叶植物相配置提高绿化率,体现了空间的生态环保。

       公园从设计到施工充分考虑到雨水的渗蓄和利用功能,利用人工湖进行雨水调蓄回用灌溉园区草木植被。加大乔木和灌木栽植比例,形成乔、灌、地被自然多层次合理配置的植物群落,提高了绿地对雨水的滞留和疏渗作用。同时,通过建设和改造,实现良性水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施工中,广泛应用透水材料铺装,采取绿地下沉处理,坡地修建鱼鳞式树穴,设置雨水罐、渗水井,选择适应能力较强的乡土植物等措施,发挥绿地、湿地和景观水体的雨水调蓄功能,最大效率地消纳自身及径流雨水,不断提高公园绿地的“海绵”作用。

       此次项目的实践为我们探索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为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理论和实践指导。